自己偶尔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在超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眼睛略感酸胀之后一不小心打了个哈欠,泪水充盈眼球的瞬间角膜表面好像被千万个针芒戳刺,疼的睁不开眼。而最近我又在忙着准备面试,在电脑前一坐就是5个小时。然后这种现象又出现了。
分析
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屏幕暴露与眨眼频率降低、泪液蒸发以及泪膜破裂时间缩短有关,这可能导致眼部不适和泪液不稳定1 。
泪液与泪膜
人眼无时无刻在分泌眼泪。这种持续分泌的泪液主要由副泪腺产生,它们通过位于眼睑内的小导管流出。每次眨眼时,眼睑会将泪液均匀的涂抹在眼球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泪膜。
泪膜能够:
- 提供氧气和营养: 角膜本身没有血管,它主要通过泪膜直接从空气中获取氧气。泪膜也含有少量溶解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为角膜表层细胞提供部分营养。
- 保持眼表湿润: 泪膜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保持角膜和结膜的湿润,防止它们因干燥而受损。泪膜最外层的脂质层(油层)由睑板腺分泌,它的主要作用是减缓中间水样层的蒸发,维持泪膜的稳定性。
- 形成光滑的光学表面: 角膜是眼睛最主要的光学界面之一,它的表面需要非常光滑和规则才能使光线正确折射进入眼内形成清晰的图像。泪膜填补了角膜表面微小的凹凸不平,形成了一个非常光滑、规则的前表面,是清晰视力的重要基础。泪膜不稳定或破裂会导致光线散射,引起视力模糊或波动。
- 起润滑作用: 泪膜充当眼睑内侧与眼球表面之间的润滑剂。每次眨眼时,它能显著减少眼睑与角膜和结膜之间的摩擦,使眼球转动和眼睑开合顺畅舒适。缺乏润滑会导致眼睛感到干涩、磨擦甚至刺痛。
- 起保护作用: 物理屏障: 泪膜能冲刷掉进入眼睛的灰尘、细菌、病毒和异物。每次眨眼都有清洁作用。
- 起抗菌作用: 泪液中含有多种抗菌物质,如溶菌酶、乳铁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抗体)。这些物质能有效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帮助预防眼部感染。
- 帮助伤口愈合: 泪液中含有一些生长因子和其他生物活性分子,这些物质对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的生长和修复非常重要,有助于小面积的眼表损伤愈合。
泪液中的主要盐分是氯化钠,以及其他电解质如钾盐等。泪液的盐分浓度(或渗透压)与血液等其他体液相似,通常维持在一个特定的正常范围。这个浓度对于维持眼表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如果水液层分泌不足或泪液蒸发过快,泪液的总体积减少,但盐分等溶质的量可能相对不变,这会导致泪液的渗透压升高(变得更咸)。这种高渗透压的泪液会对眼表细胞产生刺激和损伤,从而引起眼部不适、刺痛和烧灼感。
哈欠与泪液分泌
打哈欠时,面部肌肉(如眼轮匝肌)和咽喉部肌肉剧烈收缩,直接压迫泪腺,刺激其分泌更多泪液。肌肉收缩还可能挤压泪囊(储存泪液的结构),迫使泪液溢出。
角膜的敏感性
角膜是机体神经末梢分布密度最高的器官之一,这可能有助于快速感知并应对异物的侵入,但这也使其对疼痛相当敏感。有研究表明2 ,中度和重度干眼症的平均效用分别与中度和更严重(III/IV级)心绞痛3 的历史报告相似。
当眼表干燥、泪膜不稳定时,角膜的保护层减弱,更容易受到物理(如摩擦)或化学(如泪液中的盐分)刺激而产生疼痛或刺痛感。
联系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给出的一个合理的解释:
- 长时间注视屏幕导致泪膜不稳定,眼表干燥,角膜敏感
- 哈欠导致眼球泪液充盈
- 新分泌的含有盐分的泪液流到角膜表面,如同盐水洒在微小伤口上,引起刺痛
解决方案
泪膜的稳定性下降和破裂是造成眼部刺痛的主要原因。从改善泪膜稳定性的角度出发:
- 增加眨眼频率:尝试每分钟眨眼 12-15 次,或者在感觉到眼睛干涩时立刻多眨几次
- 进行完整、充分的眨眼:轻轻闭上眼睑,让上下眼睑完全接触
- 20-20-20 规则:每看屏幕 20 分钟,看向 20 英尺(~6 米)远的地方,持续至少 20 秒
- 调整屏幕位置和距离: 将屏幕放置在低于视线水平约 10-20 厘米的位置,这样注视屏幕时眼睛是稍微向下看的,可以减少眼球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从而减少泪液蒸发。保持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在 50-70 厘米
- 保持水分摄入: 确保身体水分充足,有助于泪液的生成
- 改善泪膜质量: 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可能有助于改善睑板腺的功能,加强泪膜上方的脂质层的稳定性,减少泪液蒸发
Shah, M., Natarajan, S. B., & Ahmad, N. (2025). Excessive screen time exposure leads to dry eyes and inflammatory conjunctivitis in children. Irish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1971 -). https://doi.org/10.1007/s11845-025-03920-9 ↩
Buchholz, P., Steeds, C. S., Stern, L. S., Wiederkehr, D. P., Doyle, J. J., Katz, L. M., & Figueiredo, F. C. (2006). Utility assessment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dry eye disease. Ocular Surface, 4(3), 155-161. https://doi.org/10.1016/S1542-0124(12)70043-5 ↩
心绞痛常为压迫样、憋闷感或紧缩样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与针刺或刀割样锐痛不同,偶伴濒死感。 ↩